年加工毛竹20萬噸,年產值3億元以上,可提供就業崗位300余個……11月23日,“竹子全鏈智造綠色生態循環”項目在江西省撫州市資溪縣落地。
不僅資溪縣,其他多個竹子之鄉也正在用竹子做文章、構建竹產業鏈、培育竹業龍頭企業,用傳統優勢打造支柱產業,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11月上旬,中國和國際竹藤組織共同發起“以竹代塑”倡議,旨在推動各國減少塑料污染,應對環境和氣候問題。
“怎么把生產效率大幅提高?怎么把材料充分利用?這是我們目前考慮的兩個問題。”成功研發出纏繞式竹吸管的龍竹科技董事長連健昌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說。
業內人士認為,國內竹產業方興未艾,到2025年總產值有望破7000億元。推進“以竹代塑”須要充分發揮竹材料本身優勢,并可從“以竹代塑”延伸推進到“以竹代鋼”“以竹代木”等。但這并不意味著竹材料對其他材料的全盤取代,而是立足應用場景,有目的性地替代。
竹產業大生意
竹子生長快、成材早、用途廣,能夠一次培植永續利用,而且竹林的固碳能力遠超普通林木。世界各地對于竹資源的利用大多在原竹利用、竹篾編織等階段。近年來,竹產業的經濟效益逐漸被發掘。
自國家林草局等十部門去年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竹產業創新發展的意見》,竹產業發展藍圖便已繪就:2025年全國竹產業總產值突破7000億元,2035年超過1萬億元。據此計算,復合增長率可達約17%。
數據顯示,如果全球每年使用6億噸竹子替代PVC(聚氯乙烯)產品,預計將減少4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因此,竹產業被全球公認為綠色產業。
中國是竹資源品種最豐富、竹產品生產歷史最悠久、竹文化底蘊最深厚的國家。據報告分析,我國竹資源主要分布于福建、江西、四川、湖南、浙江、廣東,六省竹資源占全國的77.6%。
據央視新聞報道,目前,全國竹林面積達701萬公頃,占全球的五分之一。2020年,我國竹產業總產值接近3200億元。竹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超過22億美元,占世界竹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的六成以上,已形成由資源培育、加工利用、科技研發到國內外貿易的發展體系。
福建省寧化縣金鑫筍竹合作社負責人吳仕靈告訴記者,目前合作社正通過辦竹制品加工廠、筍制品加工廠,在竹下種中草藥黃精,竹下養雞、養羊等方式來提升筍竹產品的附加值。這只是福建省推進竹產業高質量發展中著力建設豐產竹林基地,扎實推進筍竹精深加工的縮影。
向科技要效益
當傳統的竹與創新的科技結合起來,經濟效益不容小覷。記者了解到,眾多竹企業正著力創新,向科技要效益。
位于竹鄉福建省南平市的龍竹科技不斷推進技術創新,其研發的纏繞式竹吸管目前已獲得65項專利,在替代塑料吸管上具有明顯優勢。竹制品本身的防燙、耐用的優點,可以解決紙吸管易軟、使用感不佳的痛點。此外,竹材較PLA(聚乳酸)可降解塑料有著明顯的價格優勢。
11月14日,龍竹科技發布公告稱,與中車山東公司及山東產研院(青島)共同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三方將在竹廢料資源化利用產業、“以竹代塑”應用領域創新、竹基新材料研究應用三方面開展合作。
龍竹科技董事長連健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公司已經將竹材料的利用率從20%提升到了70%,接下來將考慮技術迭代,爭取在近一兩年實現更大的突破。
11月9日,雙槍科技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計劃在三年內收儲100萬畝竹林并在浙江安吉、江西資溪、浙江慶元等竹資源集中地投資建廠,進行相關產業整合。
福建省協同創新院竹產業(永安)分院、永安市竹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劉秀告訴記者,“以竹代塑”不僅聚焦包裝、餐飲、日用品,還涉及管道、工程結構等領域。目前,我國的竹基纖維復合材料、竹纖維相關制品、竹吸管、竹格填料、竹微絲復合包裝材料、竹纏繞復合材料等技術已經取得較大的突破。
構建竹產業循環經濟鏈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正在構建竹產業循環經濟鏈,打造全竹利用體系。安吉縣竹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唐輝向記者介紹了正在推進的國家竹產業研究院建設。
“國家竹產業研究院建設,旨在找準產業發展難點堵點,推動竹產業綠色低碳經濟發展,激勵帶動全縣近千家竹企業開展低碳生產技術研發和創新,優化加工工藝,開發出更多‘以竹代木’‘以竹代塑’‘以竹代鋼’的產品,減少木材采伐和高碳排放產品使用。同時,在技術研發和創新方面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唐輝說,此外還有政府主導的碳足跡、碳標簽建設,加快竹產品碳足跡、碳標簽的落地應用,引導社會低碳消費,增加竹產品需求,對于能使用竹材料替代的購物袋、筷子等都加以替代。
在西南地區,擁有蜀南竹海等豐富竹資源的四川省宜賓市,正因地制宜構建“竹漿紙一體化、竹纖維與紡織集群化、筍竹產品高端化、竹生態竹文化旅游特色化”的竹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格局。
“過去三十年里,竹類加工利用及科學研究主要集中在南方毛竹(散生竹)資源,并達到了較高的水平。竹漿在‘代塑’‘代棉’方面具有更強的可塑性,竹漿產能穩步增長將為竹產業快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宜賓市林業竹業局竹產業分局局長鄭仁紅告訴記者,當地的絲麗雅集團、宜賓林竹產業研究院等企業和科研單位正組織力量,加快研發新型竹漿纖維生產工藝。
“以竹代塑”只是第一步
盡管企業和政府層面均在推動竹產業方面煥發更大活力,但竹產業新材料的市場認知度和市場占有率還有待提升。
以竹纏繞復合材料為例。這種材料為中國首創,符合綠色可持續發展要求,可部分替代鋼材、水泥、金屬、塑料、木材等傳統基礎性工業材料,被廣泛應用于壓力管道、管廊、容器、大型儲罐、房屋、運輸工具殼體(高鐵車廂、飛機機身、船只)等產品制造。
記者從中國林產工業協會竹纏繞復合材料分會獲悉,盡管竹纏繞復合材料產業整體發展態勢良好,但由于宣傳力度不夠、產業標準化不足、產能有限等問題,目前在市場推廣上阻力較大。
“‘以竹代塑’倡議的目的,是把竹材的特點發揮出來,在衣食住行娛等方面開發市場接受度高的竹產品,有效助力鄉村振興。”福建省協同創新院竹產業(永安)分院、永安市竹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劉秀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說。
他表示,當前“以竹代塑”同質化的產品占據主流,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加工產品較為稀缺。“接下來還可以在竹材建材化方面發力,如竹整裝定制、竹公共建筑、竹工程結構等,以竹材建材化帶動全產業鏈運行。”
“當然也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以竹代塑’不是把所有的塑料都取代掉,而是有目的性地替代。”連健昌強調,不同材料各有所長,“首先要考慮的是對環境、對人的健康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