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個月,聚焦大數據、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不少地方新一批數字產業項目相繼簽約、加快建設。與此同時,多方持續完善相關支持舉措,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持續壯大新動能。
11月18日,中國光谷·數字經濟產業園項目主樓地下室主體結構實現提前15天封頂。以該產業園為核心,武漢未來科技城將在周邊布局國家地球空間信息產業基地等十余個數字經濟重點項目,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AR/VR、區塊鏈等重點產業。
在近日舉辦的2022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上,河北簽約247個重大項目,總投資額2462.7億元,涵蓋5G應用、電子信息、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11月上旬,在2022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數字經濟產業合作大會上,36個數字經濟重大合作項目進行簽約,總投資金額達746億元,相關項目將落地杭州、寧波、溫州等多個城市。
項目批量簽約、建設加快的同時,多方也積極部署,支持數字產業發展。
日前發布的《國務院關于數字經濟發展情況的報告》提出,將大力推動數字產業創新發展,不斷培育壯大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工業軟件等數字產業,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的開源生態。工信部等三部門印發《關于鞏固回升向好趨勢加力振作工業經濟的通知》,將“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作為“持續壯大新動能”的重要發力點。
此外,《北京市數字經濟促進條例》提出,將重點培育新型顯示、基礎軟件、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湖北將實施核心產業倍增行動,通過打造數字產品制造業萬億級產業集群,做大做強軟件、信息通信業……多地也紛紛加快培育壯大優勢數字產業,打造新增長引擎。
“數字產業的發展,可以豐富數字產品、技術和服務的供給,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度和拉動作用日益顯著。”賽迪顧問數字經濟產業研究中心分析師劉旭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以生產側為例,今年前10月,我國規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0%,同期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規上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高出5.5個百分點。
劉旭同時表示,產業升級、消費升級對數字經濟發展產生巨大需求。下一步,需增強數字產業布局系統性,構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雁陣模式,加速數字技術科技成果轉化和大規模商用,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同時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和具有產業鏈控制力的生態主導型企業,增強產業鏈關鍵環節競爭力。